|
严世芸于1964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专业;1964年—1972年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;1972年正式拜张伯臾为师;1978年—1983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任教研室主任 ;1983年任上海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 ;2011年获评为“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”;2012年获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;2016年获评为“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”;2017年获评为“全国名中医” ;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,3月获评为第四届“国医大师”。 严世芸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、中医学术发展史、中医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、藏象辩证论治体系、中医学方法论和人才培养规律,以及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。 人物经历: 1940年5月,严世芸出生。 1964年,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专业。 1964年—1972年,任教于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。 1969年,任上海中医学院赴陕西路、川沙、江镇门诊部以及川沙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。 1972年,正式拜张伯臾为师。 1978年—1983年,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任教研室主任。 1983年,任上海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。 2012年,获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。 2022年,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. 科研成就:严世芸长期钻研中医各家学说、中医学术发展史、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、创新构建藏象辨证论治体系、中医学方法论、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、高等中医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。 严世芸临床上擅于吸收各家之长,在家传和师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。曾研发“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”,并创“强心饮”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。创新构建“藏象辨证论治体系”把中医学的思想原则“和”贯穿于理、法、方、药中。强调中医临床思维,对辨证分型进行反思,认为症候分型不应成为中医临床思维的主流。另开始了在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思考。 在中医学术领域,严世芸填补医史文献学术空白;开创中医学术发展领域,并把相应成果应用于国家级统编教材中;创建中医藏象辨证论治体系,得到业界和中医界前辈认可,并应用于中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;强调中医临床思维,反对机械的辨证分型。 在中医药国际化领域,严世芸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、中医药教育推广,以及中医药国际交流。以审评组组长身份为传统医学纳入世卫国际疾病分类发挥作用;指导并参与《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》等各类中医药标准的制定。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7月,严世芸已发表论文70余篇, 学术专著 截至2022年11月,严世芸已编著出版《中国医籍通考》《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》《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》等数十部著作。 国家标准 截至2023年8月,严世芸已主持修订4项中医国家标准。 科研项目 截至2022年7月,严世芸已承担各类各级课题30余项。 科研奖励 截至2022年7月,严世芸已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、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、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