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王庆国于1972年入读辽宁中医学院 ;1982年2月—1985年2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,毕业后获得伤寒论硕士学位;1985年9月—1988年7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,毕业后获得伤寒论博士学位;1988年8月—1997年10月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;1997年10月—2000年12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;2000年12月—2013年12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;2014年1月获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终身教授 ;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,3月获评为第四届“国医大师”。 王庆国主要从事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研究。 人物经历: 1952年10月,王庆国出生。 1969年9月—1972年3月,在辽河油田职工医院任卫生员。 1972年,入读辽宁中医学院。 1975年12月—1982年3月,在辽河油田职工医院任中西临床医师。 1982年2月—1985年2月,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,毕业后获得伤寒论硕士学位。 1985年9月—1988年7月,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,毕业后获得伤寒论博士学位。 1988年8月—1997年10月,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。 1997年10月—2000年12月,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。 2000年12月—2013年12月,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。 2014年1月,获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终身教授。 2022年,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;3月,获评为第四届“国医大师”。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庆国提出“通平致和”的学术思想,强调“少阳为表里之枢,脾胃为升降之枢,临床诊疗调枢为要”的论治纲领。 王庆国其他学术贡献有: 1,证候规范化及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。在证候规范的方法、证候概念的规范、证候的客观性、证候的存在规律、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均有研究。 2,经方现代应用与基础研究。从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方入手,进行了经方现代应用、经方作用机制、经方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。 3,基于经方的新药开发研究。在证候与经方研究的基础上,开展方证相应的,以经方为基础的新药开发研究,创新了经方新药开发的模式,并在此基础上,进行了四逆散、三草芍药甘草汤、柴胡三降汤的新药开发研究。 4,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抗体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。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最新技术,进行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,在中药成分微量检测、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与分布、定向敲除中药特定成分、中药过敏性成分的微量检测、中药小分子作用靶点的分子垂钓等方面取得成果。 5,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。提出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十六字原则,并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模板,进行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的示范。 学术论文 截至2022年8月,王庆国已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,其中SCI收录90余篇。 学术专著 截至2022年8月,王庆国已编著出版《实用中医临床学》《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》《经方临证指南》《金匮要略诠解》《仲景学术研究》等著作40余部。 科研项目 据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,王庆国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(973项目)计划2项,国家“863”课题2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。 科研奖励 据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,王庆国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教育部科技进步奖5项,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。 |